巨國西斯汀特派兔在此為各位貴賓服務
走在藝術的殿堂裡~
您可曾想過:此刻站在這裡,呼吸著空氣;但在不同的時空中,有多少偉大的人物~與您在此交錯
巨國秉持深度旅遊的宗旨~每位義大利團的導遊都會在有限的旅遊時間裡
以最精闢及生動的講解,帶您進入創世紀的異想空間
讓您領略壯闊之美!!感動在此刻蔓延~跟著巨國去旅行,看見世界的美麗!!
西斯汀禮拜堂(Cappella Sistina)又稱「西斯汀教堂」近鄰聖彼得大教堂,以米開朗基羅所繪《創世紀》穹頂畫,及壁畫《最後的審判》而聞名。也是教宗的選出儀式的舉行處。
由教宗西斯都四世(Sixtus IV)發起創建,教堂名「西斯汀」即來源於教宗之名「西斯都」。教堂始建於1445年。1481年完工後,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題目創作了一批壁畫。1483年,在此舉行過西克斯圖斯四世的聖體告別。起初穹頂繪有天空的圖案。教堂長40.25米,寬13.41米,高20.73米。依照列王紀第6章所描述的索羅門王神殿比例(60:20:30)所建。西克斯圖斯四世之侄儒略二世於1506年,命米開朗基羅繪製。對於喜歡自稱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來說,雖非本願,但15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此畫,從教堂內腳手架設置,到設計創作,均為單獨一人創作。1512年完成。
穹頂中心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。場面宏大,氣勢恢宏,人物眾多。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。 在米開朗基羅創作途中曾前來觀摩的拉斐爾深受此畫影響,他當時正在創作壁畫《雅典學派》。 20年後克萊孟七世聘請米開朗基羅設計創作祭壇背面的壁畫。克萊門斯死後,由其繼承者保祿三世接續。
創作時間為1535年至1541年。以《馬太福音》中描述的「最後的審判」為題材的作品。大體上分為四個階層,從最上層開始,分別描繪有,天使群像,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天堂,被拖入地獄的人群,地獄。米開朗基羅「地獄」部分的創作,靈感來源於但丁敘事詩《神曲》之地獄篇。
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給觀者帶來了震撼的效果,同時因為描繪了眾多裸體人像,被當時很多人抵觸,保祿三世死後,裸體的陰部被加繪上了遮羞布等。西斯汀禮拜堂作為一個宗教儀式舉行地,常年受蠟燭等熏染,穹頂畫和壁畫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壞,近年來的修復工作使得穹頂畫和壁畫重現了繪製當時的鮮艷色彩,一部分的遮羞布也被除去,還原了當時的本來面目。
梵諦岡宮中的西斯汀禮拜堂(Sistine Chapel),建於1473~1481年,是設計師喬凡尼(Giovanni dei Dolci) 的傑作,屬於梵諦岡博物館的一部份。旅遊書所說一大早就要到梵諦岡博物館排隊,早起真的是必要的,因為排隊的人龍幾乎繞了博物館一大圈。
進入梵諦岡博物館博物館之後,因為博物館開放的時間有限,不得不挑重點觀看。每個館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品,其中最著名的要以 Sistine Chapel 的"最後的審判" 和" 創世紀"兩幅壁畫最為有名。由於裡面不准照相,因此在中庭時所有的旅行團都會在模擬的畫作前講解。
梵諦岡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,裡面分程很多區,包含:
1. 埃及館 (Museo Egizio)
2. 克里蒙提若館 (Museo Pio Clementino)
3. 希臘館 (Museo Etrusco)
4. 拉斐爾陳列室
5. 西斯汀禮拜堂 (The Sistine Chapel)
米開朗基羅在一五零五年時,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(Julius II)付與二項重要的任務,其中一項就是為西斯汀大教堂天花版(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)創作壁畫(frescoes)『創世紀』。在如此高的地方工作,米開朗基羅都靠在鷹架上創作,時期約從一五零八年至一五一二年,有許多最經典的畫都在那時產生。
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 (Sistine Chapel) 的穹頂上,根據聖經創世紀的九個故事場景,建構並且創作了一系列的壁畫。場景由神創造天地,將光和暗分開,創造人類的始祖:亞當、夏娃,亞當、夏娃受試探、犯罪,到大洪水氾濫,挪亞造方舟,這些主要的故事情節,被一些先知、其他舊約的主題、以及耶穌基督的祖先所環繞著。為了完成這麼偉大的工作,米開朗基羅先畫了許多各種姿勢、形態的人物作為預備。由這些神聖的人物畫像也可以看出,米開朗基羅專精於人的形體結構及運動姿態,這也大大地改變了西方繪畫的技巧風格。
米開朗基羅在『創世紀』的創作上呈現了無以倫比之才華,從故事內容之構思到人物之構圖,均叫人激賞,眾多人物所呈現的卻不是一種雜亂,而是一種牽制與平衡。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就是「亞當的創造」,可以看到亞當與上帝間構成的開創力量,開天闢地的永恆就在剎那間完成。米開朗基羅為第一個把人與上帝並列的藝術家,也屏棄了自中世紀以來以神為主的思想,轉變成為以人為本的精神。
在構圖中亞當不僅朝向上帝的方向,也朝向他背後尚未出世的夏娃,於是人類原罪的救贖在文藝復興中獲得新生。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(Julius II)付與的另外一項重要任務,就是一五三六年為西斯汀大教堂創作濕壁畫(frescoes)「最後的審判」,於一五四一年完成。「最後的審判」描寫基督接受審判,在畫中有雷光大閃,在畫作的左方,有象徵被拯救的上升,而右方是受詛咒的下沉至地獄。
同樣是位於西斯汀禮拜堂的「最後的審判」,與『創世紀』來做比較,可以發現米開朗基羅心境已經有了重大轉變。「最後的審判」中,許多人恐懼地擠在耶穌之前請求寬恕,在耶穌正前方的雲端下方為耶穌的使徒巴薩羅謬(Bartholomew),手中拿著一張殉道時所割下之人皮,皮中之人正是米開朗基羅自己,這是藝術家對自己的一種嘲弄。而在「最後的審判」中,藉由這些扭曲人物的呈現,已經或多或少,看到了米開朗基羅日後展現巴洛克及矯飾主義的痕跡。
「最後的審判」在當時算是創新的構圖方式,以耶穌為中心,拿著受迫害時的證據,十二門徒和聖母瑪麗亞環繞在旁邊,上方兩個半圓形畫面是一些天使簇擁著基督受難時的十字架等物﹔耶穌下方吹號角的天使正在喚醒死者宣示審判開始,耶穌舉起的右手指引一些善良的人升上天堂,左手則指示罪人沉降地獄﹔最下面則是死者復活以,及被打入地獄者登上擺渡人凱農的船,正要被載到地獄,整體呈現一種螺旋式的動線。
濕壁畫的製作過程註定存在著許多匠術、材料,甚至體力的勞動,與一般繪畫的精緻優雅性質有所不同。米開朗基羅,放掉了敲打岩石的斧、鑿,拿起調和灰泥的鏝刀,完全像工匠,站在鷹架上,仰著頭,把濕軟的灰泥塗抹在處理好的平滑壁面上。他必須計算一天之內可以畫完的大小面積,一旦灰泥塗抹好,他要抓緊時間,在灰泥未乾之前,快速用顏料完成作品。站在高高的鷹架上,他完全像一個孤獨的創作者,材料的限制,短暫的時間,他不能猶疑,不能修改,千錘百鍊,胸有成竹,下筆時才有大氣渾成的準確。
「最後的審判」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大的壁畫,據米開朗基羅的習慣,畫中所有人物是裸體的,但被後來的畫家又畫上衣物,此畫家也因此被稱為『Breeches-maker』,這是因為當時在米開朗基羅創作之後,整個社會風氣突然變得保的緣故。為了不朽的藝術,藝術家究竟要付出多少的代價? 旁人不的而知,藝術的美在於無價就是這個道理~因為辛苦是算不出價錢的呀!!
跟著巨國巨旅行,看見世界的美麗!!